最新消息

[特稿] 「北漂港青」發明「快遞機械人」

刊登時間: 2018-01-02 10:50:04  |   瀏灠次數:1362

■李興龍和他的「小黃車」。

李興龍和他的「小黃車」。

  (星島日報報道)顛覆傳統的人工智能(AI)大潮湧動,由全球多家科技及車企巨擘引領的無人駕駛技術革命走入日常生活,似乎比想像中來得更快。八十後「北漂港青」的李興龍,一年多前即瞄準無人駕駛技術研發潛能,將其應用於為物流行業提供「最後一公里」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在北京中關村創立內地首家無人配送機械人公司。由其團隊自主研發的「濃縮版無人車」——配送機械人,配備高清GPS、雷達及光電編碼器等無人駕駛精密儀器及技術,即使路況複雜,行人眾多,亦可完成自主導航及避障,成為中國的Starship(最早的無人車送貨企業之一)實踐者。

  人工智能的應用是未來人類社會的大勢所趨,無人駕駛技術被視作應用爆發點,在沒有人類輸入的狀況下,透過智能軟件和多種感應設備感知周圍環境,並根據所獲得的道路、車輛位置和障礙物信息,控制車輛,從而實現了車輛安全可靠地在路面行駛。

  「主人,您的快遞到啦!」內地網購盛行,未來每天為「剁手族」跑腿送貨也可能不再是快遞員,而是輪式移動機械人。最高承重五十公斤,以每小時十公里低速行駛,可通過草坪、減速帶,爬上三十五度以內斜坡,實現五公里區域範圍內配送服務……在港青李興龍位於北京中關村智造大街的真機智能辦公室,本報記者見到這台前後配有兩個黃色倉門的六輪機械人,李興龍笑言,它就像美國卡通電影《Minions》裏面呆萌可愛的小黃人,每天為「老大」跑腿,兢兢業業,毫無怨言。

  這台「移動快遞櫃」具備的無人駕駛技術,由李興龍的團隊自主研發,包括定位模組、感知模組和決策模組三大系統,他介紹稱,機械人首先需要透過GPS、雷射雷達(不斷掃描得出資料後製成高精度地圖)、攝像頭、光電編碼器(透過轉速測算距離)、超聲波雷達(測算較低位置的距離)等設備做出準確定位,構建地圖,同時進行物體和場景檢測感知加以理解環境,進而完成行駛速度及全域、局部路徑的即時規劃。

  「即使面臨路況變化、行人眾多等複雜環境,它也可以依靠在雲端建立的智能調度技術實現控制決策,精準避障,而且完全沒有安全隱患。」

  李興龍續稱,數月前,十台機械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高校試投放,迅速成為「快遞網紅」,收貨人可透過手機輕鬆與機械人實現互動,機械人則會自動規劃路徑並智能送達貨物,「它總是會被好奇的同學們跟蹤測試,我們有時會遠程看到有學生在它的前方突然躥來跳去,以此檢驗機械人是否會撞到自己,樣子超級搞笑。」

  近年內地電子商務爆發性普及,各大物流公司均計畫建立無人配送系統以提高物流效率。李興龍亦相信配送機械人可以成為人力有益的補充,「我們計畫明年上半年首先在各大高校批量投放,未來還將覆蓋住宅社區和工業園區。」他對配送機械人投放市場信心滿滿。

 

資訊來源: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php?id=1723517&targe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