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跨境物流飈、善用科技釋放勞動力

刊登時間: 2019-02-01 12:00:53  |   瀏灠次數:1274

內地電子商貿發展蓬勃,本地的空運派遞及轉運服務迎來龐大商機,但亦需面對人手緊絀的問題。(資料圖片)

▲ 內地電子商貿發展蓬勃,本地的空運派遞及轉運服務迎來龐大商機,但亦需面對人手緊絀的問題。(資料圖片)

港人近年愛上網購,旺季由11月開始延續至新年,港人可以掃平貨之外,原來還為香港帶來跨境物流龐大商機。過去10年本港貨運及航空郵件量與日俱增,卻令機場空郵中心堆疊起「郵包山」危及員工安全。

近年物流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科技是否可以化身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玉帝,幫從業員移走「郵包山」?

全球電子商貿發展蓬勃,尤其是內地電子商貿平台巨頭近年力拓海外市場,而香港國際機場物流網絡四通八達,是內地空運轉口大門,本地的空運派遞及轉運服務因而受惠。

購物網站淘寶於2009年創造了「雙十一狂歡購物節」,去年踏入10周年,銷售額破紀錄達2,135億元人民幣,銷往230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香港過去10年的貨運及航空郵件量與日俱增,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及航空郵件量由2008至09財政年度的350萬公噸,激增四成半至2017至18財政年度的510萬公噸。

集運成風 空郵中心缺人手

不過,香港是否有條件把握跨境物流的商機?香港物流業長期人手不足,從郵政署情況可見一斑。機場空郵中心是郵政署眾多部門中的人手「重災區」,空郵中心經常逾時工作的人員當中,有14人每年平均加班1,115小時。

郵政署當時解釋,國際郵件中心全年無休運作,但用盡方法也難聘得足夠人手,人手長期短缺,惟有靠員工加班來應付。

工作量大增,人手卻不足,「惡果」漸漸浮現,早前有報道指出,因網購集運成風,不少企業聘用託運商使用香港郵政服務,將內地貨物經機場空郵中心轉口空運至海外,中心每日平均郵件處理量,由去年的9,000袋升至今年的1萬袋,重型郵袋多得疊成連綿數十米長的多排「郵包山」,每周都偶有郵包倒塌,幸無員工受傷。

機械化處理郵件 未有效利用

過去香港郵政曾借助科技減少對人力的需求,惜其使用狀況未如理想。香港郵政空郵中心在1998年啟用時,曾斥資兩億元引入郵件機械處理系統,當中包括自動化分揀運輸、儲存及提取郵件系統,惟2005年被審計署揭發,部分系統使用率偏低,甚至未曾使用。

2009年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再解釋,由於實際運作環境與國際郵件性質,與設計時有所轉變,故未能有效利用該套系統;而有效運作的小郵包和包裹分揀系統使用率亦接近上限。而郵政署後來亦只以重組空郵中心作業程序和當值時間、增合約僱員等方法,去解決工作量過多問題,似乎未有引入更新型科技改善工序。

然而過去數年,隨着感應器成本下降、運算能力提升、大數據技術出現,自動化機械人技術水平躍進,令機械人可處理更加複雜的任務,例如分辨眼前物品,用「雙手」撿起來。這些改變,再次為物流業帶來曙光。

就像內地申通快遞的智能分揀機械人「小黃人」,集以掃碼一秒讀取地址、秤重和分揀多功能於一身,托着郵包快速移動,準確地將郵包倒進指定分揀口,而員工只需站在運輸帶旁將郵包放在「小黃人」身上,平均每個「小黃人」一天可處理近300個郵包,減少7成人手需求。

政府在2018年財政預算案宣布預留50億元重建空郵中心,機管局亦將興建全新高端物流中心,分別預計2024至25年,以及2023年完成,均預告會自動化;有眾多成功例子可作參考,相信屆時可助香港應付跨境商貿日漸上升的需求。

智能叉車 減員工體力勞損

惟遠水不能救近火,當前空郵中心員工面對的工作重擔,或可從運送一環着手解決。空郵中心至今仍然依賴人手操控的叉車,搬運沉重郵袋,但自動導航叉車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部分更不受場地、設備限制,如中大天石機器人研究所團隊兩年前推出以視覺導航的人工智能叉車,會自行分析並學習眼前環境變化,規劃最適合的搬貨路綫,避開障礙物。其系統更加毋須改動場地環境,又可改裝傳統叉車變為自動駕駛,每部定價50萬元,僅是外國的智能叉車售價三分之一。

上述智能叉車若24小時運行,等同頂替3名駕駛員。套用在人力短缺的香港,甚至是向來招聘困難的空郵中心,空出的人力可負責其他必須靠人手處理的工作,如將包裹放入郵袋以作封發,加快效率,同時減少員工的體力勞動。

內地的例子反映新一代物流科技,有助釋放勞動力,部分甚至可以即時採用,值得人手不足的香港物流業借鏡,以把握跨境商貿的機遇。

 

 

資訊來源:https://bit.ly/2DOTk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