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電商大戰背後的兩種物流策略

刊登時間: 2019-08-07 10:05:34  |   瀏灠次數:1601

電商大戰背後的兩種物流策略:

不自建物流的輕資產模式,以到貨速度換取價格優勢

 

經營電商不外乎就是看金流、物流、資訊流等,而過去很多人都說:「電商大戰背後是物流、倉儲大戰!」回顧 10 到 20 年前的台灣網購市場,物流的確是網購的一大阻礙,買了要很久才會到貨,成為進入網購的極高門檻。但 20 年過去了,我不斷反思現今社會上,輕資產的電商如何運用系統及合作達到逆轉勝的可能性。

大型通路都在蓋倉儲建物流,物流真的是零售通路的最後一哩路?

2007 年,PChome 打著全球首創 24h 快速到貨服務建立市場上的絕對競爭優勢,這些年各家電商也紛紛競逐快速到貨的市場,大舉投資倉儲、自動化物流中心及車隊等,讓市場從 24h 到貨比拚到 6h、3h 的短鏈物流型態,成為重資產電商的發展及核心關鍵。

門市滲透台灣大街小巷的實體零售像是全聯,早期也是採用代送模式,隨著門市的擴展,代送模式的效率無法滿足需求,因此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倉儲物流系統,讓門市下單的貨品一次到位。

再看到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不斷針對物流配送等方案逐步創新精進,不僅以無人機的方式寄送貨物,並開始測試送貨機器人 Scout 的服務,也開啟創新之先,採用自動駕駛的宅配車,結合智慧儲物櫃等科技方案來解決人力跟配送的問題。

廣告

 

全球電商通路都在投資物流倉儲並想辦法用科技持續優化配送服務,台灣的虛實零售前輩們也都看準商機服務需求不斷精進,但我旗下經營的電商平台卻都堅持輕資產路線,不加入物流倉儲大戰之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樣的利基點?

從共享經濟學習輕資產思維,看準什麼樣的機會點?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這個名詞其實已經紅了超過 10 年,在 Uber 和 Airbnb 剛創立初期我就很關注,Uber 以汽車共享、Airbnb 也推出房子共享的點子,這些資產都不屬於 Uber 和 Airbnb 所擁有,他們抓住的是讓資產可以透過「平台」在不同的人之間流動,提升使用率並降低資產成本,對使用者來說可以依照使用時間狀態來付費,不僅便利也不會造成額外的負擔。

我從共享經濟獲得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即是經營事業全面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唯一法則,透過專注做最擅長的事,並打造互利共享的商業模式更可以讓產業齊力掏金,因此我們旗下包含生活市集、松果購物及 365 超市都選擇採用輕資產的營運模式,把物流倉儲外包各廠商自行來做,我們將經營重點著重在協助廠商銷售、讓平台更便利消費者使用,以有效提升平台使用率為最重要目標,出貨速度、出貨品質這些問題則都可以透過評價及監測等機制面來補足及把關。

雖然實際負責物流和倉儲的是供應商和物流業者,但我們需大量投入資源建立能高度控管的平台系統,因為我們相信輕資產化的同時,專注把資源投注在控管消費者在意的流程上,就有機會讓消費者享有和重資產電商同等甚至更優的服務及價格水準,並讓公司輕盈地快速成長。

台灣物流環境的發展,推進了輕資產的更多可能

整體看待台灣電商市場年年增長,線上整體發展需求同時也為線下取貨通路點及物流等的擴張帶來了強勁動能,而物流快遞行業也無疑成為了電商產業增長的強力後盾。

在過去網購到貨速度的確是一個極大的難題,但隨著時間及大環境都在進步,整體供需及技術環境等都獲得大幅改善,黑貓宅急便 2000 年進入台灣也經過 19 年的發展,台灣宅配通、新竹貨運、大榮貨運、郵局等也都各擁利基提供各種配送服務,讓物流宅配能力已不是問題;且台灣更是全球少數高度結合超商系統與物流業者的電子商務市場,大舉幫助業者不存在自建物流的需求,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居全球第二,配送系統建構相當完整,消費族群對於超取的仰賴性更是相當高,超商業者重金投資後端系統及倉儲,陸續結合物流及冷煉金流等服務,對於整體台灣配送端更是一大進程,讓當日配及冷鏈物流等都不再是夢。

輕資產電商無法滿足 100% 的消費者,卻掌握 90% 以上的價格優先客群

相較於重資產講求快速到貨的通路平台,可以做到 24h、6h 甚至是 3h 的快速到貨服務,講求輕資產透過合作廠商轉單物流出貨的平台,我們的確無法完全滿足這些緊急需求的消費客群,但透過機制系統及整體大環境及廠商的效率逐漸進步之下,輕資產電商的平台目前出貨速度也達到平均 18h 內可以出貨,實際到貨也只需約 1 到 2 天的時間,更有部分廠商已經可以做到 24h 到貨的服務,而我們發現這樣的速度已是大部份消費者接受度高的時間,我們也持續透過機制系統與廠商物流等合作,不斷優化效率及服務,相信在平台及物流等持續進步之下,將可以滿足更多的消費需求。

再看到輕資產的優勢面,我們認為輕資產更具備彈性速度的調整空間,營業效率更佳,也更具有末端價格上的優勢。從業者角度來看,自建統倉需增加倉儲,人力機器等的大型投資,其代價就是進貨成本提高,此時若想同時兼顧市場價格競爭力,代價就是毛利率快速下滑;從衣食父母消費者端來思考,當廠商跟通路成本都增加,通常都會疊加進到末端售價中,對於現代網購大多價格取向的消費者,並非一大樂事。

 

 

資訊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8/06/light-asset-e-comme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