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供應鏈之父倡港做好「四流」 李效良

刊登時間: 2024-11-11 11:36:41  |   瀏灠次數:235

地緣政治風險的升高與逆全球化的興起,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被譽為「現代供應鏈之父」的李效良表示,本土化和區域化的策略難以實現,反而讓全球供應鏈更加複雜。由於供應鏈複雜度的提升,香港正處於「最佳位置」來把握新的商機。他建議香港在「四流」方面加強供應鏈優勢,即透過智能化的資訊流來支持物流、資金流及服務流的發展。

 

李效良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任教於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擔任營運、資訊及科技Thoma講座教授。他曾提出「3A供應鏈」概念(敏捷性、適應性和協作性),以及需求預測失真放大的「牛鞭效應」等理論。

 

企業推動本土化和區域化的挑戰

 

近年來,地緣政治衝突頻繁,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不少企業紛紛調整供應鏈布局,推動本土化和區域化。李效良指出,企業在實施此策略時,發現難以完全脫離中國,因中國在製造業方面更加成熟,因而出現「中國加一」策略。此外,全球尚無任何經濟體能完全自給自足,一些產品標示為某地製造,可能僅涉及最後加工階段,而原料和零件則來自多個地區。

 

以成衣行業為例,十年前「中國製造」最興盛時,從棉花種植、紡織到製衣的整個流程均可在中國完成,並可在當地獲得鈕扣、拉鏈等配件。然而,如今企業會從埃及、印度等地購買棉花,運至中國紡織,再送到越南或斯里蘭卡製衣,讓供應鏈變得更為複雜。

 

相應地,供應鏈中的資訊流、物流、資金流和服務流也變得更加複雜。李效良認為,這正是香港的商機,香港不僅熟悉中國的工廠,也瞭解東南亞市場,並掌握品牌需求,使香港在資訊流方面具備優勢。

 

香港的資訊、物流、服務及資金優勢

 

李效良指出,「在智能化資訊流的推動下,物流、服務流和資金流也將更加通暢。」香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數據進行智能處理,銀行可憑藉這些經過審核的數據來協助中小企業融資。在物流方面,數據能助力物流疏通,而在服務流方面,香港具備提供保險和認證等服務的條件。

 

至於「中國加一」的趨勢將持續多久,李效良表示,這是一個明顯的大方向,未來是否會加快取決於越南和印度等地的發展情況。例如,越南的人工成本逐漸上升,而印度作為生產基地尚未完全成熟。李效良於上週四出席了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並擔任講者。